阮直的雜文《自己是個啥?》,首發(fā)在哪兒我不清楚,反正頭一回見到該文時,是在家鄉(xiāng)黨報“刺玫瑰”專欄上。
“嘁哩喀喳”,剛看完就讓我剪裁下來,夾在筆記本里儲存,留待細讀。
“自己是個啥?”
誰能坦率答?
只有阮直能,他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。
由此聯(lián)想到自我“描紅”的尷尬,臉已臊得通紅。
最開始填“創(chuàng)作簡歷”,嫌表格小,“簡”不下來,縮寫成二三百字還感到言猶未盡;再次填“作者小傳”,嫌篇幅窄,“小”不下來,生怕落下這個獎那個獎,有時擠到表格外。
回頭想想,自己太把自己看“那個”了,年少時輕狂似可理解,“老夫聊發(fā)少年狂”也不出大格,但“總發(fā)少年狂”,花甲之年仍然執(zhí)著于鏡花水月、酷愛“紙糊的帽子”,莫非神智真?zhèn)€糊涂了?“好漢”還不提“當年勇”呢,“紅紅臉,出出汗”后,頭腦“靈光”不少,再填文字創(chuàng)作之類表格時,把那些“會員”頭銜、“獎項”光環(huán)一概省略,只填“愛散文,寫詩詞”,簡明省事,一身輕松。
“以為你是誰?”,緊接著“自己是個啥?”之間,顯得我“不太友好”,對人“欠尊重”。
是啊,“自己是個啥?”問得挺溫柔,不像個“必答題”那般咄咄逼人。
可“以為你是誰?”就多了“火藥味兒”,直接指向“你”,且鋒芒畢露,讓你無法“規(guī)避”,還透著一股“否定”、“不屑”的意味在內(nèi)。
教人別太看重自己,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,阮直的“思想政治工作”通過雜文筆法演繹得活色生香,頗發(fā)人深省,有“在人背后猛擊一掌”之效,我的“如夢初醒”、“醍醐灌頂”,即是證明。
還有在名氣、頭銜、大獎、炒作中深度“陶醉”的,進一步迷失了自我,暫忘了“是誰”,這個更可怕,當場會“露怯”。
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近日在《人民日報》上發(fā)文,說想起一件往事:“那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,在中國戲劇家協(xié)會開會,一位很有點名氣的演員遞給我一張名片,上邊有‘一級演員’的字樣,我說于是之(中國著名話劇演員)的名片上,‘演員’前邊兒沒有‘一級’二字的,我是隨便一說,哪知一個星期后收到了這位演員的來信,信中附有他一張新做的名片,上邊已經(jīng)沒有“一級”二字?!?/span>
童道明先生深有感慨:“30年過去了,我一直記著這件往事。”“一級”兩個字,動心30年,況且童先生還是“旁觀者”;那位重做名片,自撤“一級”的演員,想必經(jīng)歷了“倒海倒江卷巨瀾”般的“思想斗爭”——取與舍的陣痛,虛與實的抉擇,終于領悟到自己“是誰”后,方有大解脫,才呈大格局?!耙患墶敝链藢嵵炼麣w,觀眾終于看清了你在戲內(nèi)戲外究竟“是誰”;去掉“一級”二字,還“演員”的真實稱謂,顯示了對演員這一職業(yè)的自尊和自重。
演員和詩人、畫家等一樣,都是精神勞動者、藝術創(chuàng)造者。
演員就是演員,“戲比天大”入懷,“業(yè)精于勤”為要。
“以為你是誰?”,不光在文學圈、演藝圈“開問有益”,在其他部門、行業(yè)多問問,也有好處。
舉一個反腐敗斗爭的例子:去年年底,經(jīng)中共中央批準,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對吉林省紀委原副書記、省監(jiān)委原副主任邱大明嚴重違法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(diào)查。
一切的錯覺、誤判和臆斷通通壞在這個“以為”上。
自以為是,壞之一;自命不凡,壞之二;自以為得計,壞之三。
思維一旦被虛幻所籠罩,邏輯必亂套,視界必顛倒,黑白必混淆,下場必悲催。
尤其對自己“是誰”認不清“真相”,看不透“本質(zhì)”,禍莫大焉!
邱大明之案例,可為明鑒:紀律檢查者反被紀律“撅”了,執(zhí)法監(jiān)察者反被法律“繩”了,公平正義之劍,讓“以為你是誰”找到確切而“板上釘釘”的案底。